快轉到主要內容

連 Cursor 都推出 CLI 工具!為何科技巨頭都在押注「終端機」的 AI Coding?

Vibe Coding Ai Claude Code
好豪
作者
好豪
Google 資料科學家,以部落格寫作記錄自己的知識焦慮,記下我看過的書、寫過的程式碼、以及數據分析工作的見聞。歡迎透過 此表單 點播新文章、或者給部落格任何回饋!
目錄

Cursor 從 2024 年至今,可說是最火紅的 AI 寫程式 IDE,神奇的是,明明它的圖形使用者介面(GUI)這麼好用,它在 2025 年八月竟然也推出了終端機介面的 Cursor CLI

cursor ai cli
Cursor 也推出了自己的 CLI 工具(來源:Cursor X.com

目前市場上主要的 CLI 與終端機介面 AI 工具包括:

  • Gemini CLI:Google 推出的開源 AI 寫程式助手,整合強大的 Gemini 2.5 Pro 模型,支持多模態輸入和超大上下文窗口,適合處理大型程式碼和多任務
  • Claude Code:由 Anthropic 開發的 CLI AI,主打高品質自動化 Agent 寫程式和多檔案編輯
  • OpenAI Codex CLI:以 OpenAI 的 GPT 系列模型為基礎,支持本地執行、測試代碼與 Git 結合,方便快速原型開發和本地私密程式碼管理
  • Aider:主要聚焦於 DevOps 和 CI/CD 管線的自動化任務,幫助開發者在終端機中加速部署和批次作業
  • Warp:著重於提升終端機和 shell 生產力,透過加速命令輸入和 Auto-Complete,提升開發者操作效率,非專注於用 AI 寫出完整程式
  • Cursor CLI:支援多模型切換,可連接 GUI IDE(例如 VSCode)與終端機,兼具即時寫程式輔助和 Git 上下文結合,適合混合式工作流程
  • Rovo Dev:新興的 AI 寫程式 CLI 工具,強調跨平臺適用性與輕量高效的寫程式助手,適合追求快速迭代的開發者

這是很有趣的現象:明明 Cursor 這類圖形化介面的 AI 寫程式工具已經這麼好用了,為什麼 Anthropic、Google、OpenAI 這些科技巨頭還要花大錢開發命令列版本的 AI 寫程式工具?

這個現象反映了軟體開發需求的趨勢變化,因此讓我想深入研究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我的觀察和思考,我相信會讓你對 AI 寫程式工具市場的產生更多想法、也能激發你選擇學習哪些新工具的靈感。


名詞解釋:

終端機(Terminal)指的是讓你跟電腦互動的對話視窗,通常是黑底白字,終端機只能打字溝通、而不是像 GUI 用滑鼠點來點去;而 CLI 是 Command Line Interface(命令列界面)的縮寫,是一種用文字輸入指令操作電腦的「方式」。終端機可以比喻成電話機械本身,CLI 則是你說話的內容。

由於 CLI 大多就是在終端機操作,本文 CLI 跟終端機兩詞彙將視為同義詞、經常混用。


從 IDE 到 CLI:AI 寫程式工具的新戰場
#

Cursor 的 IDE-based 工具成功故事
#

首先,大家應該都同意,Cursor 這類整合開發環境(IDE)型的 AI 寫程式工具確實很成功。Cursor 在短短一年內就獲得了 數百萬用戶,估值飛速攀升到數十億美元。Cursor 給傳統的程式編輯器裝上了 AI 大腦,讓寫程式變得像跟朋友聊天一樣簡單,不只軟體工程師,設計師、產品經理等等都能透過 Cursor 自己寫出好用的軟體,對於非專業程式設計師來說,Cursor 的優勢很明顯:

  • 視覺化操作:有漂亮的圖形介面,滑鼠點一點、用口語打打字就有程式碼生出來,降低了心理門檻
  • 即時建議:邊寫程式邊給建議,就像有個程式設計老師坐在旁邊,特別適合學習新語法
  • 容易上手:不用學什麼特殊指令,點點按按就能用,我第一天就能做出可運行的程式

更重要的是,Cursor 支援多種大型語言模型,包括 OpenAI、Anthropic 和 Gemini 等,這種輕鬆切換模型的彈性讓使用者可以根據不同任務選擇最適合的 AI 助手。這就像是有一個工具箱,裡面裝了各種不同專長的 AI 專家。

科技巨頭的「逆向」投資
#

但就在 IDE 工具風光無限的時候,科技巨頭們卻同時在大力投資看起來比較「原始」的命令列工具:

  • Anthropic 的 Claude Code:在黑底白字的終端機裡運行,但 Agent 功能卻異常強大
  • Google 的 Gemini CLI:同樣是命令列介面,專注於開發者工作流程最佳化
  • Cursor 的 CLI 版本:也在往這個方向發展,投入了大量研發資源
ai cli
科技巨頭在 2025 推出的 AI Coding CLI 工具(製圖:好豪)

乍看之下,這很像是在 iPhone 普及的年代回頭投資開發按鍵式手機,但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精明的策略布局:

程式開發工具市場足夠大,而需求足夠多元化,當然值得投入資源、滿足高速成長市場的不同客群需求

根據 市場調查資料,AI 寫程式工具市場預計到 2030 年將達到數百億美元的規模,年增長率高達 20~25%。在龐大的寫程式工具市場中,不同類型的開發者有著截然不同的需求和偏好,單一類型的工具根本無法滿足所有人

命令列工具(CLI)在專業開發者中的市場需求,從一些可觀察的指標可以看出來:

  • NeoVim(一個功能強大的終端機文字編輯器,純靠鍵盤操作)在 GitHub 上有超過 9 萬顆星星
  • tmux(讓開發者可以在一個終端機視窗中同時運行多個工作對話)也有將近 4 萬顆
  • 其他現代化的 CLI 工具也正在快速崛起,比如用 Rust 重寫的命令列工具如ripgrep(搜尋工具)、exa(檔案列表工具)、bat(檔案檢視工具)等,都獲得了數萬個 GitHub 星星

各種命令列開發工具的社群都很活躍,這些都代表有相當數量的開發者偏好終端機環境。這些專業開發者通常是技術決策的關鍵影響者,他們的選擇會影響整個團隊甚至公司的工具採用

同時,程式設計的本質正在改變:從「手寫程式碼」轉變為「指揮 AI Agent 寫程式碼」,在這種轉變下,終端機這種純文字溝通的介面反而更適合跟 AI 深度協作。

這些都解釋了為什麼科技巨頭們會投資 CLI 的 AI 寫程式工具,確保自己在每個細分市場都有競爭力。站在 Cursor 的角度,他們在 IDE / GUI 成功的同時也不敢忽略 CLI 這塊大餅,舉個實際例子,幾個月前某位 Reddit 網友認為 Cursor 應該推出 CLI 的討論中,其他網友的回覆都是建議他直接改去用 Claude Code 或 Warp,Cursor 團隊想必有觀察到這個趨勢,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用戶因為沒有 CLI 介面而離去!

ai
科技巨頭有資源就能「我全都要」地任性開發產品(製圖:好豪)

至此,原本就熱愛 Cursor、Windsurf、或是 VS Code 這些 GUI 工具的使用者,肯定會好奇:到底在終端機寫程式有什麼好?



終端機開發的優勢
#

專業開發者的真實偏好
#

就是存在一部分開發者,特別喜歡在終端機瘋狂打字來寫程式,而且他們還超級死忠!

根據 2024 年的 Stack Overflow 調查,雖然 VS Code 是最受歡迎的編輯器,但使用 NeoVim(終端機編輯器)的開發者中,有 83% 的人明年還想繼續使用它,這個比例甚至比 VS Code 用戶的 77% 忠誠度還高,可以說終端機這個開發介面,幾乎不掉粉!

ai
NeoVim 工具的粉絲,超過八成續用率、超級不離不棄!
(來源:Stack Overflow 2024

即使我個人也愛用 Vim,這個數據依然讓我震驚,這表示:其實很多程式設計高手都偏愛終端機環境。這就像是專業廚師偏愛用傳統的炒鍋,而不是現代的不沾鍋一樣,工具的「原始」並不代表落後,有時反而意味著更精確的控制和更高的效率。

根據我自己與資深工程師朋友的交流經驗,他們選擇終端機開發的原因通常包括:

  • 速度優勢:純鍵盤操作比滑鼠點擊快很多(我也被傳染成為 Vim 愛好者!)
  • 自動化能力:可以輕鬆編寫腳本來自動化重複性工作
  • 系統整合:能直接呼叫系統指令,與其他工具無縫配合
  • 資源消耗低:不需要渲染複雜的圖形介面,運行更流暢
  • 自由:可以與任何編輯器搭配使用,不被工具或環境限制

其中深度整合系統功能我個人特別有感,把 AI 放入終端機,可以直接呼叫系統指令,比如 Git 版本控制、資料庫操作、檔案管理等等,就像是給 AI 配了一雙「萬能的手」,什麼都能摸得到。例如 Claude Code 不僅寫程式碼,還能自動生成 Git commit 訊息,推送到遠端倉庫,甚至幫我建立了 Pull Request。這種 End-to-End 的自動化,在圖形介面工具中(目前)很難實現。

因為存在上述這些需求,開發 AI 工具的科技巨頭們意識到,不能只是坐著等所有開發者來使用他們開發的圖性化介面,而是要主動設計 CLI 介面的 AI Coding 工具,滿足特定軟體工程師群體的終端機開發需求。

來自 Claude Code 創造者的第一手見解
#

Claude Code 無疑是 CLI 介面 AI 寫程式工具的領先者之一,因此我特別關注了 Claude Code 核心開發團隊的觀點。Boris Churney,作為 Claude Code 的創造者,他曾在 訪談 中指出,Claude Code 的設計宗旨非常明確:

「讓使用者不必花心思學習採用新的工具、介面、或 IDE,無論您在哪裡工作,Claude Code 都能運作」

這句話聽起來簡單,但背後是深刻的哲學。當許多 AI 寫程式工具都想成為唯一的霸主,Claude Code 反其道而行,它想透過融入終端機介面、成為無形的助手

Boris 對終端機介面如此評價:

「終端機幾乎是所有介面中最通用的,因為它具有高度彈性,並且已經整合到每個人的工作流程中」

他的說法讓我重新思考了什麼叫做先進。有時候,最先進的不見得是功能最強、最複雜的,而是最能適應各種環境的,是能自然融入使用者工作與生活的。

從我自己的使用經驗來看,這種彈性確實很重要。我可以在我習慣的編輯器中寫程式,然後在同一個終端機視窗中呼叫 Claude Code 來改進程式碼,不論我人在 VS Code、R Studio、還是 PyCharm,我都能從終端機視窗使用 Claude Code。這種無縫整合的感覺,就像是有一個隱形的程式設計夥伴隨時待命,但從不打擾你的工作節奏。

ai
終端機的 AI 工具追求無縫整合到任何工作流,如同五月天著名的歌詞:「不打擾是我的溫柔」
(圖片來源:誠品音樂 Facebook

IDE v.s. CLI: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 AI 寫程式工具
#

IDE 工具:新手和視覺導向工作者的首選
#

IDE 跟 CLI 介面這兩類 AI Coding 工具,能做到的功能相似,卻服務著完全不同的用戶群體。如果你符合以下情況,Cursor 或 Google Colab 這類 IDE 工具會是更好的選擇:

  • 資料科學家:以我自己為例,日常工作主要是寫 SQL 分析腳本和 Python / R 建立統計模型,需要視覺化回饋來快速驗證結果。當我用 Google Colab 做資料視覺化時,可以立刻看到圖表效果,及時調整參數。這種即時回饋 + 改動的循環對於探索性分析非常重要。
  • 產品經理和業務人員:偶爾需要改改程式碼或者做原型 APP 驗證想法、但不想學太多技術細節。Cursor 的視覺化介面讓他們可以專注於功能邏輯,而不是程式語法細節。Cursor 讓 PM 「能跟工程師用同一種語言溝通」。
  • 創業者和獨立開發者:想快速做出最小可行產品(MVP),時間就是金錢!Cursor 讓創業者能在最短時間內看到成果,學習成本低,不會被複雜的命令列操作分散注意力。
  • 團隊協作重度需求者:如果你需要經常跟同事解釋程式碼邏輯,Cursor 的視覺化差異檢視(diff)和即時協作功能(Live share)會讓溝通變得更容易。

(雖然這篇文章的 IDE 都以 Cursor 為例,但對資料科學家而言,Google Colab 不只有圖形化介面、還有 資料分析 Agent 可用,是超好用的 AI 寫程式與分析工具)

CLI 工具:專業開發者和效率追求者的選擇
#

而如果你符合以下情況,Claude Code 或 Gemini CLI 這類終端機工具會更適合你:

  • 後端工程師和系統管理員:習慣在終端機環境工作,每天都要與伺服器、資料庫、API 打交道。我相信對這類工作者來說,圖形介面說不定是一種累贅。
  • DevOps 工程師:需要大量自動化操作,包括持續整合、容器化部署、基礎設施管理等。CLI 工具的腳本化能力讓他們可以輕鬆建立複雜的自動化流程。
  • 資深全端開發者:能做到 Full-stack 的開發者通常資歷都不淺,會有自己習慣的開發環境和工具鏈,不希望被特定的 IDE 綁定。CLI 工具的靈活性讓你可以與任何編輯器(VS Code、Sublime Text、甚至 Vim)配合使用。
  • 追求極致效率的開發者:如果你已經是鍵盤快捷鍵的重度使用者,喜歡純鍵盤操作,那麼 CLI 工具會讓你如魚得水。
    • 我就是單純喜歡敲鍵盤!我在 前一篇文章 提過,純鍵盤的終端機操作讓我莫名覺得自己好像很厲害(?)

結語:擁抱變化,保持好奇
#

科技巨頭同時投資 IDE 與 CLI 兩種 AI Coding 介面,反映出沒有一種工具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。這也告訴我們,在快速變化的世界,產品設計沒有單一標準、多元化和包容性更重要。

我相信會讀這篇的你我都只是單純的 AI 使用者,對我們來說,最重要的不是爭論哪個工具更好,而是保持開放心態,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工具。我見過太多人對工具帶有偏見、甚至只會網路嘴砲引戰,而錯過了提升效率的機會,也見過太多人盲目追求新工具反而忽略了基礎能力的訓練。

真正的專業人士會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工具,而不是被任何一種工具綁架。我記得某位(我忘記來源的)資深工程師曾經說過:

「最好的工具是那個能讓你忘記它存在,專注於解決問題的工具」

說不定過兩個月,又會出現我們現在完全想像不到的新形態 AI 寫程式工具呢!或許有一天可以用 VR 頭盔寫程式?不論如何,老話一句: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