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轉到主要內容

即使 AI 多到麻木了,這三個產品還能讓我充滿期待(雖然我沒使用過)

Ai
好豪
作者
好豪
Google 資料科學家,以部落格寫作記錄自己的知識焦慮,記下我看過的書、寫過的程式碼、以及數據分析工作的見聞。歡迎透過 此表單 點播新文章、或者給部落格任何回饋!
目錄

最近一年,每天打開社群媒體都會看到新的 AI 產品發布:今天 Anthropic 推出超強程式碼代理 Claude Code,明天 Google 發表新的 AI 總結搜尋功能,後天要是又有某家新創公司聲稱他們的 AI 能「顛覆一切」,你還會意外嗎?吹捧人工智慧的說辭聽到耳朵都長繭了!

當初 ChatGPT 剛出現時,每個人都驚呼「哇!AI 居然可以寫文章還能寫程式!」,但現在如果告訴我 Grok 也推出了程式碼助手,大家大概只會點點頭說「嗯,預料之中」。這種麻木感偶爾會讓我反思—是不是我開始對 AI 的未來失去了應有的熱情跟想像力?

然而,最近在整理想法時,我發現還是有一些 AI 產品讓我超級期待,躺在沙發上都會想「如果這個產品真的做出來,我的生活會變得多美好!」

(((o(*゚▽゚*)o)))

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我現在生活與工作的痛點,以及在我相信(未來)能解決這些痛點的 AI 產品。

免責聲明:以下提到的所有產品我都沒有實際使用過,純粹是理解產品公開資訊後產生的個人幻想。如果有錯誤理解,那你肯定才是對的,畢竟我就只是做做夢嘛

我需要一個真正「懂資料」的 AI 夥伴
#

資料科學家這行做了 8 年多了,我每天的工作真不像是 最性感的職業,大部分時間我不是在訓練酷炫的機器學習模型,而是在狂寫 SQL 查詢,一遍又一遍地提取資料,然後從數字找出模式與洞見。

像這個做過資料分析的人都懂的情境:週一早上,老闆問「上個月台灣的銷售額如何?」我寫個簡單的 WHEREGROUP BY 搞定。下午,他又問「那跟日本、韓國比較呢?」我就在 GROUP BY 裡加個國家欄位。隔天,他想知道「這幾個國家,不同年齡層的購買行為有差異嗎?」,於是我再加個年齡分組 …

這個過程重複到我都可以閉著眼睛寫 SQL 了。更麻煩的是,幾週後類似的問題又會被提起,我得重新去回想「咦,之前那個 SQL 怎麼寫的?用了哪張資料表?當時結果是什麼?」

Cursor 或 Claude Code 寫程式很厲害,生成 SQL 跟 Python 可以毫無 Bug 沒問題,但它們完全不知道資料實際長怎樣,只會寫出語法正確、但對商業問題不實用的程式。

nao 這個工具能解決這個問題,它聲稱自己能掌握資料庫脈絡、是「資料科學團隊的 Cursor」,這個定位讓我眼睛一亮。資料分析工作的脈絡是「二維」的,輸出的 SQL 程式碼取決於輸入資料的狀態,以 Cursor 為例的 AI 寫程式助手就做不到這個二維觀點、會因為幻覺而查詢不存在的資料表和欄位。相較之下,nao 將直接連接你的資料庫、理解真實的 schema 結構,清楚掌握資料的現況,因此能輸出精準的 SQL 查詢。

AI 要對資料分析有幫助,需要 Code + Data 的二維脈絡
(來源:nao

想像一下:我對著 AI 說「幫我分析上個月各地區的銷售趨勢,並找出異常值」,nao 不僅會寫出正確的 SQL(因為它知道我的資料庫裡真的有哪些表格和欄位),還會對資料庫執行查詢、取得並整理資料、產生視覺化圖表,甚至提出下一步的分析假設。最棒的是,這些洞見會被記住,下次我處理類似問題時就不用從零開始。

至少,這是 nao 宣稱 它能做到的。

好想用用看 (´・ω・`)

我需要一個能幫我「整理」一天所有資訊的工具
#

每天下班前,我都會有個習慣性的焦慮:今天到底看了什麼重要的東西?有沒有什麼該做但還沒做的事?

今天我瀏覽了 20 多個網頁、讀了 5 篇技術文章、回覆了十幾封 email、還在 Notion 裡記了一些筆記。其中可能有人請我下週提供某份報告、有篇文章提到了我一直想研究的 A/B 測試新方法、還有個會議邀請我還沒回覆等等。

問題是,這些資訊散落在不同的平台和情境中,我需要在大腦裡手動搜索今天的所有活動,然後回想「哦對,好像有個什麼事情要處理」。最慘的是,我肯定會有金魚腦(科學一點的說法是 近因效應),早上想到要寫的部落格文章內容,傍晚我已經忘了。這個反覆忘記、超費力才能回想起來的過程,令人心累。

Perplexity 的 Comet 瀏覽器 貌似是個解方,它聲稱能同時偵測、閱讀、並管理所有瀏覽器分頁(Tab)與 APP。它會在背景持續閱讀理解我開啟的所有分頁內容,並且能跨平台整合資訊,幾乎是我看過什麼、Comet 全都自動幫我閱讀並且記得。比如我在 Gmail 收到一個會議邀請,同時在另一個分頁查看行事曆,Comet 能理解這兩件事的關聯性,在行事曆頁面提示我該怎麼安排時間比較好。

Comet 的 AI 助手還可以在每天結束時告訴我:

  • 「今天你讀了關於因果推論的三篇文章,其中一篇提到了你之前在筆記中標記過的研究方法,建議你補充筆記記錄」
  • 「有兩則新聞提到 ABC 公司即將公布財報,你想為該日期設定提醒嗎?」
  • 「另外,你有兩封 email 還沒回覆,其中一封需要你提供的分析報告」

這就是我夢想中的數位助理,光是回答我的問題還不夠,而是主動幫我整理、記住、以及提醒我所有重要的事情。

Comet 可以幫我記得近期所有瀏覽記錄,而不需要我明確告知我需要看哪個特定網址
(圖片來源:Perplexity Comet

寫文章的現在(2025 年九月初),Comet 還在小規模測試、想試用得要排隊,而且價格不菲,每個月花 200 美金訂閱 Perplexity Max 的客戶才能使用,我再慢慢觀察風向,如果我以上的想像它的確能準確做到,每個月 200 美金真的不貴。

我需要一個無所不知的「即時」隱形顧問
#

最後一個幻想可能聽起來有點科幻,但我真的很想要:

一個能在任何時刻、任何情境下即時主動提供我需要資訊的 AI 系統

當我在誠品書店看到一本關於投資的書,這個 AI 系統立刻告訴我作者的背景、這本書和我之前讀過的理財書有什麼關聯,甚至提醒我「你在 Readwise 裡收藏過多篇這個作者的文章,表示他的作品符合你的研究興趣」。

或者在會議中,當有人問及某個專案的進度時,AI 系統能瞬間從我的筆記、email、和文件中提取相關資訊,在我的電腦螢幕、手機、又甚至是 AR 眼鏡上顯示關鍵數據、策略方向、和時間規劃,讓我能從容回答,即使這個月有十幾個專案同時在進行、也不怕搞混。

市面上已經有產品朝這個方向發展。Google 在 Pixel 10 上推出的 Magic Cue 能夠跨 APP 提出主動提示建議,比如朋友問我飛去美國出差的航班時間時,它會自動從 Gmail 找機票、也從行事曆提取資訊並建議回覆方式,以前我要切換兩、三個 APP 檢查資訊才能回答的問題,透過 Magic Cue 變成一鍵秒回。

你不用切換 APP 查資料,Magic Cue 自動幫你查好,你只需要一鍵秒回
(圖片來源:Google

另一個我更想介紹、想法也更激進的產品是 Cluely,自稱萬事萬物都能「作弊」的神器(這個有爭議的口號應該是根據 創辦人曾用 AI 在工作面試作弊的新聞 而設計的)。它的運作原理是即時監聽你的音訊(例如對話)加上分析螢幕畫面內容,提供符合當下情境的即時提示與建議。

每當出現一個新問題,不用我開口,AI 就能即時告訴我「根據我個人的情況,我可以怎麼辦」,如果這是真的,我生活中的每分每秒都需要它!

我最近遇到一個情境,老媽在視訊聊天中問我:「家裡的車子有沒有開去進場保養?」,Cluely 可以馬上在電腦畫面跳出訊息提示:

  • 「這是合理要求,此 Toyota 車款建議一年專業檢查一次,而你的車子相對上次進場保養已經間隔 2 年」
  • 「根據 Line 軟體聊天記錄,這是媽媽今年第 3 次提起這件事,你再不行動,她可能會發火 🔥🔥🔥」

我更期待 Cluely 可以有代理人模式,按一個鈕就能馬上幫我預約好進場保養時間,讓我能馬上回覆老媽:「有有有,我已經預約好了」

除了生活中,工作更是超級需要 Cluely 這種 AI 工具。在會議中,任何人提出任何問題,它能立刻根據討論內容提供數據與相關資訊支援,有人問起「請問 X 部門這一季度的業績目標以及達成率如何?」,即使我腦袋一片空白,Cluely 也能自動在螢幕上跳出他問起的部門背景、業績數據等等。我的終極白日夢是這樣的:如果 Cluely 的跨平台整合以及即時資訊提取運算真的這麼厲害,只要拿得到全公司的重要資訊,AI 能幫我回答所有艱難提問、表示人人都可以當 CEO

會議中被問到任何問題?Cluely 直接在螢幕上提示你該怎麼回答
超夢幻對吧 ʕ •ᴥ•ʔ
(圖片來源:Cluely

撇除白日夢,雖然 Cluely 拿作弊當作品牌定位不免讓人有道德疑慮,但背後的技術概念其實適用廣泛的工作情境,很有機會對每個人的工作效率都產生巨大提升,也符合我想要的無所不知隨身隱形顧問。

(再次強調,以上是我的白日夢,撰文的此刻,Cluely 還定位在視訊會議的 AI 輔助軟體,而不是全平台資訊都能整合)

結語
#

整理這些想法讓我發現,即使在對 AI 審美疲勞的今年,還是有很多值得期待的可能性。這些產品或許還不完美,有些甚至可能只是概念階段,但它們確實重新點燃我期待 AI 高速進步的熱情。

如果你也是 AI 新聞看到麻木的類型,不妨花幾分鐘想想:在你的工作或生活中,有哪些重複性或繁瑣的任務讓你覺得「要是有 AI 幫忙就好了」?說不定現在就有某個實驗性產品正在解決類似的問題。Google 一下最新的 AI 發展,你或許會再次對新 AI 感到興奮,畢竟,這個領域每天都在創造新的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