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從二月到撰文的現在(五月),我有幸受邀進行了七場演講,對象主要是各大學資料科學相關社團的學生。走過了台大、政大、中山、清大等等學校,主題涵蓋基礎統計學、因果推論、A/B Testing 方法、 Python 技巧、資料視覺化,還有從財金系到 Google 資料科學家的職涯分享。
當然不是無償演講 (˚∀˚)
儘管金錢報酬是讓我努力準備的最基本動機,相較於在本業努力拼獎金,到大學演講的收入真的是微薄。如果純粹從經濟角度考量,我寧願在家休息,好好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。但我還是選擇走出家門,站上講台。
也因此我正在反思:「為什麼想演講?」
(雖然這些演講都完成了才這樣問自己滿奇怪的)
初衷:我希望有人早點告訴我的事#
每次站在講台,介紹每一頁投影片、說出每一句話,我心中的聲音都是一樣的:
這些知識、經驗、還有故事,我希望有人越早告訴我越好。
回想起自己 20 歲時的笨呆樣,那種對未來的不確定感、對職涯路徑的迷茫,還有面對挫折時的自我懷疑,這些情緒至今仍歷歷在目。例如,如果那時候有一個學長姐能夠告訴我:「沒有顯赫家世、找實習本來就很困難,找不到亮麗公司的實習機會絕不該自卑!只要持續努力、在任何公司的任何職位實習都能累積很棒的人生故事。」
那該有多好?
當我看著台下,有些同學對資料科學滿腔熱血、有些眼神透露自己不確定為什麼來聽講、有些人對我說的每句話都振筆疾書寫筆記,我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。他們有著同樣的困惑、同樣的焦慮、同樣對未來的渴望。而我現在有機會成為那個「我希望 20 歲時遇到的前輩」,這種使命感驅使著我走上講台。
寫到這裡彷彿什麼高尚的情操,不是。純粹是一種樸實的想法,或者說,我在療癒那個一路跌跌撞撞的自己:如果我的分享能讓哪怕一個人少走一些彎路,那就值得了。
當然,這個演講目標也不是那麼簡單。
知識的詛咒:我正在淡忘新手時的混沌#
對資料科學有熱情的人很需要知道怎麼入門,但我也發現自己忘記當時怎麼入門
準備這些演講時,我遇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挑戰:我已經忘記自己當初是怎麼從零到一開始學習的。
這正是知識的詛咒(Curse of Knowledge):當你在某個領域越來越熟練,很容易忘記初學者的困惑與盲點。我本能地認為某些概念「理所當然」,但對新手來說,那些可能是巨大的認知障礙。 我慢慢忘記了自己當初怎麼突破新手期的迷茫,忘記了第一次寫 Python 程式時的挫折感,忘記了初次接觸統計概念時的困惑。舉例而言,我經常熱血沸騰地、也滔滔不絕地講述 A/B 測試在業界有多少有趣的挑戰,等到聽眾舉手發問、表示沒聽懂,我才發現:我連 A/B 測試的基本定義都還沒有好好跟同學們介紹。
這種「遺忘」讓我在每次演講之後,回到家反省:怎麼用初學者的視角重新審視這些知識?我的知識分享真的有讓同學們聽懂嗎?
知識的詛咒不只發生在統計學、Python 等技術知識,我的職涯經驗分享也是。經過多年的累積,我深深相信,要能夠達成一定的職涯目標,有非常多途徑跟原因。雖然大家都在問「如何成為外商資料科學家?」,我完全不知道怎麼該給大家一個標準答案,或是提供單一的成功之道。
因為我打從心底就不相信資料科學家職涯存在成功指南
每個人的背景不同、資源不同、機遇也不同,哪有什麼萬用公式?
這種認知讓我在演講時一直在心裡「警告」自己要謙遜小心,並更加珍惜與學生們的互動。我講不出成功公式、但至少我確定做什麼肯定是錯的,同學的提問經常提醒我那些我已經「遺忘」的困惑點,我根據提問盡力客觀地在講座中解開迷思,這些互動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學習。
我的價值:分享不同的可能性#
既然我不相信完美解答的存在,我的分享當然也不可能是完美解答,我只是盡力提供另一個觀點。
七場演講下來,最讓我感動的不只是熱烈的掌聲,還有課後的私訊和回饋:
- 「我以前不知道原來資料科學的工作是這樣的!」
- 「了解找實習與專題的新想法」
- 「現在才發現之前問 AI 回答的統計學觀念是錯的」
當同學告訴我他/她「以前不知道這些」,這就是我的成就感來源。
演講的經驗讓我更釐清自己的定位:強者如雲,我的工作經歷不是最厲害的、我的數學知識可能也不如大學教授深厚,但如果同學來聽完講座後產生了新的思考,我就感到非常開心。
(延伸閱讀:重要的寫作思考是「自己究竟能提供什麼價值?」)
我不是標準答案的提供者,我只是在分享另一個觀點、另一種可能性。現在是個資訊「看似」過載的時代,實際上,被動地被網路餵養資訊,反而會讓思考變得單一。如果你點開一次「用 vibe coding 在一分鐘內完成數據儀表板」的 Threads 文章,接下來幾個小時關於自動化、no-code、數據 Dashboard 相關的推文可能就會在你的 Threads 瘋狂跳出來,但問題是,你想在資料科學職涯走得長遠,這不見得是你最需要的資訊。
同學們不需要滿載的資訊,真正有價值的不是更多資訊,而是不同的視角和適當的引導。
我希望能在台灣的資料科學教育環境中貢獻一點微薄的力量。大學生們接觸到的往往是教科書上的理論知識,缺乏對產業現實的了解。而我能做的,就是縮小這個落差,提供一些書本上學不到的實務經驗、還有業界的第一手觀察。
小結#
我當然不是無私奉獻,我出門分享,需要獲得回報。
每場演講結束之後,我都會整理講座中的每個 Q&A,記下同學正在關注什麼問題,是我幫自己破除知識的詛咒最實際的做法;我也會蒐集講座回饋意見,看同學們給我的好評吹捧、讓我自我感覺更加良好,並從具體意見改進自己的講題。
知道同學在乎的議題、成為未來設計講座與部落格寫作的靈感;來自同學的掌聲與正向回饋,讓我心花怒放。這些就是我演講獲得的回報。透過反思自己獲得什麼,未來如果有機會,才更有動力繼續演講分享。